刘学智(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经济增长出现V字形走势。随着逆周期政策力度显著加大,二季度以来经济逐渐恢复,全年实现正增长,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各类价格出现波动,有的上涨、有的下跌。对于未来物价走势,市场上出现两类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担忧。
一种观点认为存在通缩风险。疫情导致需求减弱,从近半年经济恢复过程来看,存在需求复苏滞后于生产的情况,需求不足可能引起通缩。2020年11月份CPI和PPI都出现负增长,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对经济陷入通缩的担忧。
另一种观点认为存在通胀甚至滞胀风险。为了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释放的流动性可能在未来显著抬升物价水平,进而出现通胀压力。如果经济增长难以加快,刺激政策带来的结果仅表现为物价上涨,那么就会出现滞胀风险。疫情之后股市大涨,近几个月资源类、能源类初级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进一步加强了这类观点的担忧。
初略来看,似乎这两种截然矛盾的观点都有合理的逻辑。不同的担忧十分必要,居安思危才能行稳致远,有风险意识才能更好地防控风险。面对潜在的风险,只要合理运用宏观调控政策,物价有望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不会出现明显的通缩或者滞胀。
2020年物价运行整体保持温和状态
2020年CPI平均涨幅为2.5%,比2019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3.5%的年度物价调控目标上限,整体涨势温和,并未出现通缩或者通胀风险。CPI全年走势前高后低,高点在1月份达到5.4%,低点在11月份为-0.5%。CPI的波动主要受到猪肉价格的影响。前期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存栏量减少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物资运输,一季度猪肉价格大幅走高,同比涨幅高点曾达到135%,显著抬升了CPI。二季度之后猪肉生产供给逐渐提升,猪肉价格也随之下降,四季度同比平均降到-5.5%,同比涨幅跌到负值对CPI形成下拉影响。
剔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CPI波动较小,全年平均为0.8%,呈温和上涨态势。全年走势逐渐下降,年初涨幅在1.5%,年末降到了0.4%。核心CPI的逐渐走低反映出疫情对需求的影响,但并未出现通缩。虽然2020年11月份CPI和PPI都出现负增长,但是12月份CPI和PPI双双回升,其中CPI恢复到正增长,表明当前并不存在明显的通缩状况。受食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即便未来几个月CPI出现阶段性负增长,也不能证明通缩的出现。考虑到经济增速逐渐加快,就业状况持续改善,核心CPI有望保持增长状态,PPI也将逐渐回升到正增长。
2021年整体物价水平将较为温和
2021年将是对经济增长补坑过程,供给和需求都将显著回升,经济增速也会显著加快。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有望成为填坑的主要驱动力。
经济增长的加快不需要逆周期政策刺激,宏观政策更多的是回归正常化、常态化。随着逆周期政策的逐渐退潮,不存在显著抬升物价的流动性基础,2021年整体物价水平将较为温和。
2021年CPI可能低于2020年,全年走势或将前低后高。经过测算,2021年全年CPI翘尾因素平均为-0.1%,低点在一季度,1-3月份分别为-1.2%、-2%、-0.8%。2021年CPI翘尾因素比2020年大幅下降2.3个百分点,不存在抬升物价的基础。当前猪肉供应已经大幅增加,2021年也不存在猪肉价格飙升拉高CPI的基础。受翘尾因素的影响,以及整体需求仍然偏弱,2021年一季度CPI同比涨幅可能降为负值。随着需求逐渐恢复,二季度之后CPI同比涨幅有望逐渐回正,核心CPI也将随之逐渐上升。
2021年PPI将止跌回升,一季度就可能回升到正增长。全球经济处于疫后恢复阶段,内外需求逐渐改善,大宗商品价格已经上涨,带来PPI输入性上涨动力。国内经济复苏态势明确,工业生产回暖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经过测算,2021年PPI翘尾因素平均为1.4%,低点在1月份的-0.4%,2月份之后就回到正值。在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双重上升的带动下,预计2021年一季度PPI同比将回升到正增长,近一年半的工业通缩有望结束。
关注部分生产类和资产类价格结构性上涨风险
虽然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典型的通胀风险,但需要注意结构性价格上涨压力,突出表现在部分生产资料领域和部分资产类价格。
在生产资料方面,随着工业生产的加快,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环比上涨,并且上涨的产品种类增多、涨幅加大。2020年12月份环比上涨了1.5%,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9大类生产价格指数全部上升。随着原油、煤炭等能源类初级产品以及黑色、有色等资源类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2021年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产品价格可能进一步显著上升,需要引起关注。
在资产类价格方面,部分权益类投资产品价格短期过快上涨带来回调风险,以及房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其中,重点要控制房价上涨和放贷上涨压力。截至2020年三季度,全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达到了33.6万亿元,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上升到61.4%,其中大部分是住房按揭贷款带来的杠杆上升。住房按揭贷款的期限短则10年、长则30年,不但对当前消费增长形成挤出效应,而且将透支未来中长期消费能力,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