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否认相关媒体报道 称并未就电池供应与特斯拉做商务沟通

亿纬锂能称未与特斯拉公司就磷酸铁锂电池做商务沟通该公司称,路透社有关它正在与特斯拉就电池供应协议进行磋商的报道“并无根据。”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商亿纬锂能表示,路透社有关它正在与特斯拉就电池供应协议进行磋

亿纬锂能称未与特斯拉公司就磷酸铁锂电池做商务沟通

该公司称,路透社有关它正在与特斯拉就电池供应协议进行磋商的报道“并无根据。”

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商亿纬锂能表示,路透社有关它正在与特斯拉就电池供应协议进行磋商的报道“并无根据。”

 

亿纬锂能516日在深圳证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公司未与特斯拉公司就磷酸铁锂电池做商务沟通。

 

路透社514日报道称,特斯拉正在与亿纬锂能就将其纳入特斯拉上海工厂供应链一事进行谈判。当天亿纬锂能股价飙升逾9%。撰文/彭博新闻社 编辑/王国梁

 

当电池技术更上一层楼的美梦遇到现实

撰文/Anjani Trivedi

20208月,一名特斯拉车主准备在挪威谢伊的特斯拉超级充电站为爱车充电。

 

在数十亿美元流向电动汽车后,投资者正急切地坐等电池技术迎来下一个突破,从而为未来绿色汽车的普及提供强大后盾。

 

他们可能需要等上一阵子:制造更好的电池(以及电动汽车)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与之相关的种种期望更是不切实际。

 

这一腔热情可以说是错付了。占电动汽车成本近一半的电池成本已经有所下降,而能量密度却提高了,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变长。政府补贴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尽管出现了这些进步,电动汽车在可负担性、安全保障或实现过去几年的乐观预测方面,依然有巨大的改善空间。事实上,就在汽车制造商试图添油加醋吹捧电池技术的同时,采用更安全、更便宜的旧电池技术的情况也在增加。

 

显然,提高电池技术的难度和所用时间远胜过一切乐观估计。

面对投资者,科技业一直有不负众望的压力。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销量稳步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磷酸铁锂电池的安装量占市场份额的38%,高于上年的33%。这种电池属于过去十年的技术,其能量密度较新型电池有至多30%的差距。

 

电池动力系统其实非常复杂。尽管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进展,但是否具有商业可行性仍是尚未去除的一块绊脚石。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如何提高电池的能源密度,以及消除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电池所含能量越多,汽车的续航里程就越长。不过,这也会加快电池退化的速度,缩短电池寿命。一些高密度电池的化学成分也不稳定,极易燃烧,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一些公司正努力制造更安全、最终能更便宜的固态电池。还有些公司意在通过增加电池中的镍含量、减少钴含量来提高电池密度,因为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存在供应问题。到目前为止,进展有限。与此同时,投资者和分析人士正全神贯注地盯着阴阳极等电池部件的改进。

 

这些改进带来的副作用往往会被忽视。例如,可以存储更多能量的固态电池,功率密度一般较低,这意味着它们的能量传输速度较慢,而镍含量较高的电池化学稳定性较差。此外,众所周知的是固态电池会产生硫化物。

 

QuantumScape Corp是一家创业公司,大众汽车(Volkswagen AG)和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 LLC)均已投资入股。该公司目前正努力制造更安全、最终能更便宜的固态锂金属电池,且前不久称已经取得了技术突破。然而,为了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并拥有市场,它仍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包括如何在实验室可控环境外生产更大的多层电池。该公司2020年净亏损11亿美元,计划2024年首次投入商业生产。

 

难就难在汽车制造商本身参与了对这股风潮的推波助澜。例如,中国蔚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月宣布,将在明年底前推出密度更高、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量产固态电池。鉴于QuantumScape和其他公司的进度,蔚来的这一消息显得十分乐观。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的分析师最近指出,出于性能和成本考虑,蔚来汽车已重新使用镍含量较低的电池。

 

尽管电池价格出现小幅下降,但生产成本仍然很高。各公司都在努力提高电池产量和产能,这就需要更多资本投入。而按每千瓦时1美元来衡量,全球电动汽车锂电池市场的总资本支出效率一直较低。对降低电池研发成本来说,镍、锂和钴等主要原材料价格的飙升无异于在帮倒忙。

 

在取得了种种技术进步以及诸多新款车型进入市场后,还需考虑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这类汽车真的会发生起火事件。

 

2018年推出以来,现代汽车公司(Hyundai Motor Co.)的电动车型科纳(Kona)便报告了几起与电池有关的起火事件,此前曾召回部分车辆进行系统更新。如今,该公司将为数千辆科纳更换电池系统。特斯拉(Tesla Inc.)在中国也发生过电池起火问题,但电池制造商称它与此事无关。

 

面对所有这些估值泡沫,或许该好好掂量一下电池技术的现状。编辑/陈旭静 翻译/丁虹

(本文内容不代表彭博编辑委员会、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商业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观点。)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返回顶部